海端鄉簡介
01
海端鄉位於臺東縣西北方,鄰近池上鄉關山鎮,依傍著中央山脈,俯視花東縱谷,是臺東面積最大的鄉鎮。「海端」的布農語是Haitutuan,意旨「群山環繞僅有一處開口敞開的地形,另有一說與自然現象有關,指此地常有河口吹來的砂石而形成龍捲風的「漩渦」(haizuzuan)現象(海樹兒,2006)。
海端鄉居民以布農族為主,於18世紀開始由西部平原地帶經過Lamungan(今日南投名間一帶)移動到Asang daingaz/Mai asang(舊社、舊部落),遷徙的原因可能是天災也可能是人禍,惟因年代久遠無從考證。確定的是自此分散成為巒社、卡社、卓社、丹社與郡社,其中郡社群約在19世紀初由南投翻越中央山脈,從拉庫拉庫溪上游的大分社進入到新武呂溪流域,形成利稻社與霧鹿社等分散的聚落群,也是臺東山區最早的核心分支來源地帶。接著再往新武呂溪下游、卑南溪與荖濃溪流域遷徙,成為布農族中遷徙最遠程之系統。在這樣數百年的移動中,海端布農族人開枝散葉,依循著祖先的智慧生活於廣大的山林之中。後於1922年日人殖民時期設置臺東廳關山郡蕃地「海多多灣」(音譯),194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改設為「海端鄉」,轄內有海端村、崁頂村、加拿村、霧鹿村、利稻村、廣原村。 (參考資料:海樹兒‧犮剌拉菲,2006,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臺北市:原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