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才可完整瀏覽畫面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重點消息
最新消息
藝文消息
原住民家族
原住民文化館
合作館舍
工藝家平台
大館帶小館
便民服務
下載專區
線上報名
活動剪影
友善連結
檢索
進階檢索
原住民
、
原住民族
、
台東
、
:::
活動剪影
首頁 > 活動剪影
地方館專業人力第二階段課程訓練~第一天課程
活動日期:2018.05.25-2018.05.29
區域:南
館舍: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活動地點:
地方館專業人力第二階段課程訓練~第一天課程
又到了地方館專業人力課程訓練的日子了,小編依然會整理上課所得到的訊息及感動,透過臉書跟大家分享內容。希望大家會喜歡
第一堂課:文物返鄉展細細說
這堂課討論的文物返鄉的意義、文物返鄉的策略、文物返鄉的執行經驗、文物箱的效益及文物返鄉的準備工作。這堂課小編想分享的是,文物返鄉雖然會假設有預期的效益,但不見得是文物返鄉最大的收穫,往往在事後會得到許多「#意料之外」的感動與發展,同時也讓館舍及地方居民轉變對「文物館」典型任務的可能,延伸了當代文物館的定位,擺脫過去用 #入館人次多寡 及 #活動舉辦多寡 來衡量文物館的方式。
第二堂課:從田調、策展到巡迴展的過程:以來義鄉手紋展為例
由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的文山大哥分享他在博物館的日子、辦展覽、進田野及如何透過地方館推廣文化的歷程。從文山大哥的分享裡,我們看見了文山大哥對於文化的堅持,有形文化及無形文化的重要性,文山大哥更透過影紀錄,讓大家感受到來義地區排灣族文化的美。正如謝景岳老師所說的:「#田野及生活」,文山大哥的用心,也許正是一種當代排灣族人生活的樣貌吧!
第三堂課:我們如何在地方館進行典藏庫房改善與文物整飭
透過大同鄉生活館及海端鄉布農館的例子,讓我們看見相對資源較少的原住民族地方館如何著手在文典方面的改善。大同鄉公所大同鄉泰雅生活館承辦人李心潔說:「#一次做不好沒關係」,點出了地方館常常面對的問題,專業度及經費也許不足,但經過檢討與修訂,一點一點改善,幾年之後大家的庫房可能就能算完整了。在多年的大館帶小館的合作下,許多人都強調 #大館經驗轉換至地方館,但是彼此的資源不同,經驗轉換也是一種困難。在這堂課方鈞瑋老師試圖 #導入大家都可以做的辦法,提出好典藏亦須具備的十項標準:(前面七點可短期實現)1.一位合格的專職人員2.典藏庫內只存放藏品3.配置典藏工作相關空間4.沒有任何藏品直接放在地上5.每件藏品都有一個儲存位置並能在3分鐘內被放置定位6.拿取藏品時,不需要移動2件以上的物件7.藏品依據類別存放(後面三點需要較長期的時間)8.典藏政策、工作流程的制定與執行9.典藏空間能更對藏品提供適切的保護10.每一件藏品都獲得妥善保存,能隨時提供使用。
上一則
│
回列表
│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