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 藝文資訊
《新舊交織》臺南當代原住民族文化流動與生命史特展
以位在永康區的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為中心,訪查足跡自北至南行經:白河區、新營區、東山區、佳里區、新化區、東區及安平區,拍攝受訪族人家傳老物件及族服收藏,以訪談式攝影讓受訪者生動自然地講述家族記憶及祖傳物件於個人生命的重要意義。受訪者背景有講師、文史研究者、藝文工作者、裁縫師、家庭主婦、退伍軍官、藝術家等,出生於平凡家庭背景,相信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都能在這些生命故事中找到共鳴,或受到鼓舞與啟發,進而探索自己的家族故事與祖傳物件的新舊交織。
我們的生命路徑|
講述布農族、阿美族移居臺南的人口,以及為在臺南市西拉雅族群人口,並介紹每位受訪者與重要生命故事。
文物是回憶的路徑|
古物如浩瀚記憶的倉庫,物品、工藝品、珍藏的影像,乘載過去生活與文化,更是家族情感與歷史的具體象徵。遷移過程中,家傳物件的留存與失去,幸運的是我們仍能透過影像看見那曾經的美好。
文化與記憶|
以阿美族文物、布農族文物作對話,並看見族人提供的成功阿美族群的女子族服與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來自同一個地域的典藏品相似又各具特色的文物,展現阿美族群在服飾上的多樣。同時,看見臺南市札哈木部落大學學生所製作的布農族頭飾與過去族人所保存之老件,製作上材料與型式上的轉變。
都市原住民青年的故事|
從羽冠到嫁衣,編織世代情感的傳承,族服裡蘊含對長輩的深情與敬意,傳承世代的血脈親情,繫結著家族深厚的連結與回憶,並看見族人所面臨的文化衝擊,文化延續與家中文物之保存過程。
裁縫師與她們的族服|
來自阿美族的李惠美與西拉雅族的黃美麗,用線條與布料的結合,編織出自己的歷史。將祖先的智慧與美麗文化,透過針線勾勒出族群的生命故事。
北頭洋的番仔兒與四百年的阿立祖祭祀壺|
位於嘉南平原的蕭瓏社,是西拉雅族四大社群之一。古稱「北投」,易指巫女之地;「洋」形容水草豐美適宜放牧。蕭瓏社至今仍保有較完整的阿立祖信仰與祭儀傳承。
西拉雅的春天|
老人家說,我們被迫來到這片種滿木棉的土地。花開時,西拉雅的春天就到了。春天的清晨,小朋友去找劉在木棉花裡的露水,滴在舌尖上,有一點甜甜的,是春天的味道。夏天的時候,木棉花掉落了,拾花曬乾加入黑糖一起熬煮,種樹或肚子痛時到一點來喝,甜甜涼涼的,是夏天的味道。小朋友要畢業了,打開木棉花的蒴果,用裡面的棉花做枕頭,舒鬆軟綿,包起整個童年,帶著一起走。老人家說:「Kabuasua,就是木棉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