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場次時間
11/07
Tue
03/03
Sun
活動時間
08:00~17:00
場地
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
票價
免費
免費入場

112年度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當代轉‧生

「當代轉‧生–北區原文館聯合策展行動」聯展,由臺博館聯合北部的6間原住民族地方文化館展出6座「微型創意展櫃」,主題包括:「八尺門的野菜人」(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火山・撤離・遺留-凱達格蘭族的北投敘事」(凱達格蘭文化館)、「Ulay・織男」(#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Tuying・都市原住民的樣貌」(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大同小米 Trakis Datong」(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及「獵人逐跡rapan c’oli mluyak」(南澳鄉泰雅文化館),反映出6間原文館推動文化轉生的六種行動,每座展櫃並貼有各館QR Code連結,民眾可連線上網了解更多北區原文館的故事。
該展係由北區6間原文館新生代的族群文化專員及策展員全程主導,在臺博館與專業師資團隊長期密集的工作坊訓練中,由各館互助合作,從主題概念發想、架構文案發展、空間表現、文物選件、互動開發、觀眾溝通、文宣設計等逐步完成策展,於小白宮聯合展出結束後,各館的「微型創意展櫃」將移回各原文館內持續展出。
聯展開幕典禮首先由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演出太魯閣族傳統樂器獵首笛(pgagu)及木琴(tatuk),臺博館館長洪世佑並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於開幕典禮中簽署合作備忘錄,未來將持續藉由雙方平等分享、共作對話與學習的過程進行文化資產的保存、記錄與推廣,展現另一種文化平權,讓博物館與原鄉建立更深厚的關係,公平落實文化公民權。新北市議員馬見、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王長華、臺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巴干.巴萬、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主任林威城等貴賓均到場觀禮。
文化部文化資源司司長林宏義於致詞時表示,6個教育箱代表6間原文館採集的在地故事,在人力有限的情形下完成詳盡的田調與策展,「下足了工夫做出非常好的展覽」。文化部110年起支持四個國立博物館從事29個地方原民館的輔導工作,都共同提升了對於在地的認識及對典藏品的詮釋,精進專業知識,未來文化部也會持續支持各館聯合協作,提升在地連結。
臺博館館長洪世佑表示,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除了強調典藏有形文物外,更強調保存、紀錄與推廣無形文化資產,這已是世界對於現代博物館的全新定義,這項策展行動納入部落與原住民族的歷史觀與詮釋,也符合世界博物館鼓勵參與式典藏或策展的新趨勢。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主任曾智勇也表示,原住民文化的精髓其實不在博物館、而是在部落,因此更需要與部落持續溝通。
宜蘭縣大同鄉泰雅生活館展出泰雅人對生活中的主食「小米」(trakis)的禮讚,林宏義司長特別親身體驗如何使用趕鳥器發出巨大的聲響;新北市烏來泰雅民族博物館則從二位勇於突破泰雅族女性織布傳統的「織男」身上出發,因為原本泰雅族人是「男狩獵、女耕織」,織布有許多禁忌,也都僅由母傳女,但今日烏來地區已逐漸接受兼容並蓄的多元文化,因此開始接受男人學習織布;而位於臺灣原住民人口第二大的城市的桃園市原住民族文化會館,被在地的阿美族與泰雅族稱為「Tuying」,也用頭飾、串珠等創作作品重新展演當代的「桃原文化」;臺北市北投區的凱達格蘭文化館從在地原生族群凱達格蘭族的觀點,重新演繹一個不一樣的北投與大屯山的文史敘事;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文化館以「獵人逐跡」為軸,勾勒出南澳泰雅族獵人文化的今昔,呈現坐落於山海間的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獵人如何藉由對獵物的追逐實踐與追隨祖訓(Gaga);基隆市原住民文化會館以如位於近來因影集「八尺門的辯護人」而爆紅的八尺門為主題,展出真實生活中八尺門社區野菜園種植的阿美族野菜物種。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