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本網站功能無法正常使用,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場次時間
07/15
Sat
10/15
Sun
活動時間
週二至週六:08:30-21:00;週日:08:30-17:30;每週一及國定假日休館
場地
臺南市原住民文物館
票價
免費
免費入場

O ngangan no niyah自己的名字: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

從小到大

你認識幾位「怡君」還有「冠宇」?

辦公室有沒有同事叫 ”Amy” 或 ”David” ?

臺灣這些常見的中、英文「菜市場名」

在普遍使用襲名的原住民族社會中

卻是一個常見的現象

走入展場前,先讓我們指認一下…

你或許聽過幾個常見的原住民族名字

這些名字可能都傳襲自族內先祖的典範人格

藉由認識傳統名制背後的意涵

深入原住民族文化、感受族群的靈魂

也在心底鐫刻成每個生命的印記

萬物皆有其名。有了名字,人們才開始認識。人的名字,作為群體中可供辨識個人的指稱,無論是出生時由父母長輩所取,或是長大後的自主更名,都隱含了一份對人生未來的寄望與期許;另一方面,名字也具體而微地展示了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深層內涵,因此,命名不僅是權利的展現,更是一種認同的指涉。回顧臺灣原住民族數百年來的命運,在殖民統治與同化政策之下,不僅集體承受了歧視與污名,個人的命名權利也長久遭受剝奪。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方式,各族均有不同的文化規範:「名字」的選取,自有不同族群的「襲名」傳統或「創名」原則,而代表宗族的「氏族名」或「家屋名」概念,也有其延續性或變動性的制度差異。然而臺灣從鄭氏與清領時期開始,漢人統治者將「普賜漢姓」視為文化與治權的延伸;日本殖民後,也藉皇民化運動迫使族人改取日名;戰後,原住民族更在同化政策的大旗下,被全面性地強制使用漢名。直到1980年代隨著原運爭取,族群權利逐漸受到重視,相關政策與法令的修正,才讓原住民族得以依傳統文化選擇使用自己的名字。

1994年8月1日,憲法中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成為今天「原住民族日」的由來。完成族群正名,原住民族不僅洗刷了身上的污名,族人也逐步在曲折的道路上,重新追尋找回自己的名字。本次展覽透過「迷宮」概念做為隱喻與探索路徑,展區劃分為4個子題,包含「歷史的錯置」、「正義的指向」、「曲徑再探索」、「出口的姿態」,並在展覽當中撥放3支紀錄片,期盼透過歷時性探討與命名文化的展示介紹,且特別將法定原住民族16族及臺南市市定原住民西拉雅族共17族群向呈現給觀眾,使社會大眾認識原住民族追求「自己的名字」的意義與內涵,同時喚起更多族人對使用傳統名字議題的認識與反思。

注意事項

團體導覽|於「7天前」電洽、來信E-mail或粉專訊息預約。

預約時間|星期一到五,上午9:00 至 下午5:00,其他時間依現場即時公告為主。

洽詢資訊|️電話06-2995826;E-MAILicrmt920427@gmail.com

回到網頁最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