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原住民文化會館
『O ngangan no niyah自己的名字: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原住民族權利入憲到實踐特展』
《原住民族日系列聯展》
【展覽導言】
萬物皆有其名。有了名字,人們才開始認識。人的名字,作為群體中可供辨識個人的指稱,無論是出生時由父母長輩所取,或是長大後的自主更名,都隱含了一份對人生未來的寄望與期許;另一方面,名字也具體而微地展示了一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深層內涵,因此,命名不僅是權利的展現,更是一種認同的指涉。回顧臺灣原住民族數百年來的命運,在殖民統治與同化政策之下,不僅集體承受了歧視與污名,個人的命名權利也長久遭受剝奪。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方式,各族均有不同的文化規範:「名字」的選取,自有不同族群的「襲名」傳統或「創名」原則,而代表宗族的「氏族名」或「家屋名」概念,也有其延續性或變動性的制度差異。然而臺灣從鄭氏與清領時期開始,漢人統治者將「普賜漢姓」視為文化與治權的延伸;日本殖民後,也藉皇民化運動迫使族人改取日名;戰後,原住民族更在同化政策的大旗下,被全面性地強制使用漢名。
到了1980年代隨著原運爭取,族群權利逐漸受到重視,相關政策與法令的修正,才讓原住民族得以依傳統文化選擇使用自己的名字。「原住民族日」的由來正是紀念原住民族藉由正名運動,找回自己在臺灣的地位,並使國人對原住民族正確認知,原住民族是臺灣原來的主人。然而,四百年來卻被不同的政權賦予不同的名稱;直到1984年,由一群原住民知識份子開始,推動原住民族權利及正名運動,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在1994年8月1日,正式從憲法中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其後於1997年第四次修憲時,進一步將具有集體權屬性的「原住民族」入憲。
原住民族委員會辦理多年原住民族日系列活動與正名回顧論壇,2022年更與監察院國家人權委員會共同舉辦「2022原住民族原權論壇」,結合多元面向的探討,將近30年前的正名運動,推動至全新的章節。本次展覽除了回顧原住民族正名運動,同時也連結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共同為全世界原住民族權益持續發聲。
『O ngangan no niyah自己的名字: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命名文化特展』、『原住民族權利入憲到實踐特展』場次資訊
-
【第一場次】
展覽日期|112年7月16日至9月24日
展覽地點|臺南市歸仁文化中心1樓大廳
開館時間|週三至週日
參觀時間|上午9點至下午17點
休館時間|逢週一、二及國定假日休館
洽詢資訊|06-2995826
-
【第二場次】
展覽日期|112年10月2日至11月15日
展覽地點|臺南市西拉雅文化會館
展覽時間|週一至週五
參觀時間|上午9點至12點/下午14點至17點
休館時間|逢週六、日及國定假日休館
洽詢資訊|06-5982307